在天津供电段,提起孙德英,那可是鼎鼎大名,他被大伙儿亲切誉为“科技达人”。
孙德英,天津供电段信息技术科长,高级工程师,“孙德英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作为一名站段科技工作人员,他注意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察觉缺陷,寻求改进机会,近年来完成的十二项科技成果达到路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他主持研制的多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为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共撰写、发表专业方面技术论文30余篇,其中的《论配电载波技术在铁路信号供电系统中的应用》、《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与探讨》、《浅谈铁路站段质量职能设计》、《变频谐振高压试验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等22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并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孙德英在多年的科学技术工作中,始终秉承“立足生产、服务一线、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宗旨,他深知每项工作的出色完成都需要付出艰辛,敬业爱岗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2010年初,在完成“功率因数自动跟踪补偿装置”样机制作后,为了摸清用电高峰低谷,以便确定合理的补偿电容值,他和课题组成员连续几天在现场进行用电负荷测试。在电容补偿装置安装时,因附近没电力配件,经常要从现场赶到20公里外买一条连接电缆或者一块接触器。2010年“五一”放假期间,孙德英正准备和家人去外地旅游,突然接到电力工区值班人员打来的电话,说电容补偿装置报警,他急忙从唐山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现场,发现电容补偿装置散热风扇没有动作,导致电器元件过热报警,等处理完故障恢复供电,已经是当天下午,和家人去旅游的事就这样泡汤了。可他丝毫没有怨言,跟爱人解释了一下,第二天他立即与生产厂商联系,改进散热装置设计,和合作厂家人员赶到现场更换改进的散热装置。
2013年8月新组建的天津供电段成立后,面临办公、生产用网络通道、办公信息系统新建问题。以前的信息网络通道,除一条与天津电子所相连的2M同轴电缆和调度有一条直连的双绞线外,网络基础基本为零。面对这样的局面,为确保分段过渡期间的生产、办公信息传递,刚刚承担起全段信息技术工作的孙德英带领同事,吃住在单位,利用已经废弃的服务器和楼层交换机,临时架设办公网络。建段第一天,每个生产科室开通一个局域网连接点;建段第二天,全段各部门开通一个局域网连接点;建段第三天,主要生产、办公岗位开通局域网连接;建段一周,完成了天津供电段机关办公楼网络架构组建,段办公楼每台计算机都具备了局域网连接条件。那一段时间,孙德英和同事白天架设网线,晚上设计门户网站和网络连接方案,一周时间,共敷设网线多米,制作网络连接终端1000多个,由于大量掐接网络水晶头,手上布满网线钳割破的伤口。
作为一名科技和信息技术工作负责人,孙德英针对铁路供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的提升,从始至终坚持不间断学习新知识。针对供电段班组分散不具备连接铁路光缆的情况,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无线网络知识,上网查阅资料,走访实施工程单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天津供电段网络规划和建设方案》,提出利用VPDN技术实现无网络通道班组联网的课题,并最终实施完成,该成果获得北京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优秀成果二等奖。
多年不懈的追求,使孙德英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让他成了科学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领域的“名人”,但他丝毫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经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对得起自己现在的岗位,对得起领导和职工的厚爱。” (通讯员:范鹏程 康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