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15分,一阵“嘀嘀”的关门声过后,高铁列车从贵州贵阳北站缓缓驶出,驶向广西南宁。贵南高铁全线开通后,经常往返两地的贵阳市民常健有了新选择,“两个半小时就到了,还能随时打电话处理工作,一点不耽误事。”
一条条新线不断延伸,我国高铁交通网越织越密。人们享受出行便捷的同时,在高铁上通信的需求也慢慢变得多。过去,高铁上信号不好,一进隧道就“失联”;如今,和常健一样,许多旅客都有同样的感受,高铁上的信号越来越好,甚至过隧道时都能接打电话了。
以贵南高铁为例。去年8月,贵南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这是贵州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是贵州首条覆盖4G+5G网络的高铁线路。由于山高谷深,线%,仅贵州段,就要穿过68座隧道,总长133公里。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原则,贵南高铁顺利实现“高铁通、通信通”的目标。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电从哪里来。”中铁二院贵南高铁公网工程总体负责人梁莹说。
经过细致调研和反复论证,施工方最终舍弃重新架线的想法,转而从铁路箱变获取电力。“铁路电力资源不仅电力充沛,而且用电等级高,能有效提升通信稳定性。”梁莹介绍,结合前期规划,施工方在贵州段共建共享铁路箱变94处,扩容铁路箱变53处。
电的问题解决了,基站如何建?“考虑高铁进出隧道时,信号容易频繁切换,最容易影响通信质量,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依据线路穿行的地势特点,将通信站点排列成‘之’字形,并采用敷设双漏缆、下行频偏补偿功能等新技术新方案,克服崇山峻岭不利于通信覆盖的难题。”梁莹说。
列车一路南下,穿过的隧道慢慢的变多,正在通话中的常健,似乎有点担心信号不稳定,不自觉地靠向车窗一侧。当窗外的光线由明变暗,他转身透过车窗平视,隐约看到两条直线贴在隧道壁上,有手腕粗细,彼此平行,一直延伸到隧道口。
“这是在隧道内敷设的两根漏泄同轴电缆,三大运营商通过漏缆进行信号覆盖,确保隧道内能正常通信。”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电务段通信技术科助理工程师高仲豫说,高铁列车的厢体会屏蔽信号,一般只可以通过车窗部分接收信号,隧道内的漏缆被敷设成与车窗齐平,信号最稳定。
同其他高铁线路相比,贵南高铁线路的地理条件特殊,完善基站布点是保障信号稳定最直接的方式。
“以前客流量少,基本是1公里设一个通信基站,缆线长,信号传输速率会慢,衰耗也会更大。”高仲豫介绍,后来借助大数据,收集分析三大运营商的各自用户量,确定每500米设置一个站点,并升级成5G网络,“贵南高铁站点密度更大、设备数量更多、设备制式更新,信号切换更平滑。”
仅在贵南高铁贵州段,就敷设漏泄同轴电缆268公里,建设基站368个,其中隧道内有243个。而且通过采用超级小区的网络规划模式,扩大了单个小区的覆盖距离,减少业务切换,有效缓解小区间的彼此干扰,降低小区重选和切换概率,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
“除了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巡检,沿线还配备无线电监测站,每个基站的设备还有警报功能,若发生不正常的情况,可随时将信息传至控制室。”高仲豫介绍,相比贵州其他高铁线路,贵南高铁的设备警报功能已经实现升级,“缆线损耗、电力不足、射频通道改变等,都能发出相应警报,帮助技术人员节省排查时间,让故障处理更精准、更高效。”
贵南高铁贵州段,要经过3座10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列车在穿行九万大山一号隧道时,常健明显感觉通话有些杂音。“会听到沙沙声,但很快又回到正常状态。”尽管如此,常健的乘车体验并未太受这个小插曲影响,“我经常在西南地区出差,坐过不少高铁,贵南高铁上的信号确实很出色。”
据了解,近期,贵州将对省内多条高铁线G通信升级改造。随着新技术持续涌现,更快的速率、更广的覆盖、更稳定的网络,将为高铁旅客带来更优的通信体验。(人民日报记者 苏滨)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涨的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变成全球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公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