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深秋的上海杨树浦码头,一艘苏联货轮正慢慢驶离。24岁的李强望着江面上漂浮的落叶,心里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他刚刚完成了一项改动中国革命进程的特殊任务:护卫顾顺章、陈赓、陆留三位赴苏联学习奸细技能。这个看似普通的夜晚,不只敞开了荫蔽阵线专业化的先河,更让李强的姓名注定与情报科技的开展紧紧相连。
1930年的一个深夜,李强在阁楼里继续作业36小时,成功组装出第一部国产收发报机。当洪亮的电键声划破夜空时,他的手指已磨出鲜血。这部被命名为“红星一号”的电台,后来成为长征途中党中央与外界联络的仅有通道(注:依据《荫蔽阵线作业史》记载,第一部国产电台由李强和张沈川一起研发,于1931年正式启用)。
1931年4月顾顺章反叛后,党中央被逼撤离上海。李强因与顾顺章触摸频频,被周恩来组织赴苏联进修。原计划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他,因王明等人的架空,终究被分配至苏联邮电公民委员会通讯科学院从事无线电研讨(注:据《李强传》记载,其在苏联期间宣布《发信菱形天线》论文,提出“李强公式”,成为苏联七位尖端无线电专家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迸发后,李强曲折回到延安,自食其力树立军工系统。他领导的军工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生产出边区第一批步枪、手榴弹和复装子弹(1937副局长,1941局长)。1949年开国大典上,他亲身调试的扩音设备因共识发生噪音,终究用“扣帽消音法”化解危机,保证了新中国的声响初次向国际传递。
1. 李强赴苏时刻及原因参照《荫蔽阵线作业史》(金城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