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来源:爱博平台   更新时间:2024-10-03 15:41:38点击次数:589次
党校教师需具备政治素质强、学科业务精、理论功底厚、党性修养高、工作作风好等特质。除此之外,作为一

  党校教师需具备政治素质强、学科业务精、理论功底厚、党性修养高、工作作风好等特质。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党校教师,还要具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本领。上接“天线”,要求党校教师在第一时间学习研究党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准把握其精髓要义、透彻理解其深刻内涵;下接“地气”,则要求党校教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摸清实情,搞清楚问题、查找到症结、总结出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天线”和“地气”进行创造性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破解现实问题的对策,探索摆脱困境的路径,洞察社会演进的规律。

  提升政策领悟力,精准解读党的政策。作为党的学校,坚持姓党是根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本分,这就要求党校教师透彻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感悟力。不仅要讲清楚党的政策的基本概念,更要深入分析其精神实质,把政策解读准;不仅要把政策解读准,更要坚持党性原则,以历史思维、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综合研究有关政策,引导学员得到系统、全面、整体的认知,把政策解读全;不仅要把政策解读全,让学员“知其然”,更要挖掘政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动因,让学员知其“所以然”,把政策解读透;不仅要把政策解读透,更要彰显支撑政策的学理基础,给学员提供一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学理框架,把政策解读深。习指出,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大家向党中央看齐。这里的看齐,就是要求上接“天线”。要想让学员上接“天线”,党校教师首先要能够上接“天线”。党校教师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准、解读全、解读透、解读深,就是引导学员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练就极强的政策领悟力,才能“上接天线”,将党的理论了然于胸、谙熟于心,做党的政策的精准解读者。

  提高理论阐释能力,更好传播党的理论。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引导和促使学员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这就要求党校教师从学术视角对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进行学理阐释,用学术框架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学理分析,用强烈的理论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无穷魅力。这里的“学术”就是党校教师要掌握的学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人的“真经”,党校教师要站在培根铸魂的政治高度,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特别是要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才能接好“天线”,真正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让理论传播具有政治高度、历史维度、思想深度。

  锤炼调查研究能力,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党校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大多具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不一般”的教学对象要求党校教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注重问题导向,练就扎实的调查研究基本功,真正做到下接“地气”。“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校教师必须走出校门,置身于田野乡村、车间厂矿、港口码头,以挂职锻炼、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剖析影响国计民生的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国际视野、战略眼光、理论思维,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解开领导干部心中的疙瘩,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既让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以深化,又让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在讲台上得到更接“地气”的阐发。

  具备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特别是中央党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创新创造能力是“天线”与“地气”完美结合的纽带。党校教师要真正把中央精神和基层实践相结合,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路径新对策,使讲授的课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就必须创新教学思路;要真正做到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打造出精品力作,既凸显理论价值又体现实践价值,就必须创新科研方法;要真正发挥专业特长和理论研究优势,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形成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就务必创新思维、拓宽视野。新时代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学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党校教师要与时俱进、赢得主动、更为优秀,就要因应时代之需、回应时代之问,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不断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置身于这样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是对党校教师的挑战,更是党校教师的机遇,党校教师务必要用好这伟大时代赋予的创新创造沃土,为党校这“不一般”的讲台输送源头活水。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2020 爱博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561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