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买茶的故事

来源:爱博平台    发布时间:2024-11-08 03:48:26
产品详情

  石碇是台北县山沟中的小当地。出台北,经深坑、土库,有条依山傍溪的公路直通到这儿。公路很窄,探头车窗外,能听到崖下淙淙奔腾的溪流声。湛蓝的涧水,伴着彼岸翠绿的山峦,尽管在阴雨毛毛里,仍是那么苍翠可喜。

  石碇就坐落在这山溪的源头。一条不算街的小街,沿着溪流建立着,的确是建立的,由于临溪的房子都从溪底用石柱撑住。那条小街上家家的屋檐相连在一起,走在街上似乎是走在人家屋里。

  有两座石桥贯串了涧溪两岸的人家。公路辟到桥边就停止了。后来知道在北宜公路还没有注册前,这儿是台北盆地和兰阳平原货品的转运点;现在尽管富贵外移,显得有些衰老,所幸除了一些电视天线世纪的污染,仍旧保留着曩昔的古拙。并且在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当地,留下了这么个小村镇,颇有几分野趣。

  跳下车来,仰观四周的山,仰望临流的溪,心想:有这样的青山绿水,定有好茶。尤其是这一带又是包种茶的产区。关于吃茶,我虽不能说上嗜好,但很顽固。不知从何时开端,我爱上了这种包种青茶。

  这些年来一直没改动。每当脱离台湾到外地去,总是先带一斤自用。喝得差不多的时分,再由家里寄去。或许由于这种茶还没有焙过,带有种天然的香味,喝起来苦里蕴着些微甘。泡起来茶叶碧青青的,茶水黄澄澄的,在观感上也是种享用。

  开始,由于太太家住宜兰,我喝的是宜兰武荖坑的包种青茶。听说武荖坑的溪流是台湾省内最好的。后来她们家搬到台北,只要偶然路过期买些,但渐渐觉得越喝越不对味。

  上一年暑假,我再游横贯公路,归来时经苏花公路过宜兰,趁便观赏北回铁路,看看“大约翰”挖山洞。途径武荖坑,才发现近年这儿设了个水泥厂,山林溪流蒙上一层苍苍的白灰,现已没办法再看清本来的山水,武荖坑的茶也跟着蜕变了。

  一度我住在新店。新店是产文山包种茶的当地。公路局的广场边有家克己自销的茶庄,老板大约四十岁光景,胖胖的,平常不大爱说话,由于我常买他的茶,成了老主顾;后来搬了家,过了好久到新店,又去他家买了一斤茶叶,他像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把拉住我的手,谈个不休。新店的茶和这家茶庄的老板相同,很有滋味。

  这次到石碇,尽管我想这儿会有好茶叶卖,但是在那条小街上来回走了几趟,却没找到卖茶叶的。所以只好问一位路过的中年妇人,她笑着说:“有啦!”把我带到一个小饮食店的楼上,她又仓促下楼去了。

  这个小饮食店也建在溪边,室内有三张八仙桌,每张桌子配着四条长凳子。这种陈设在城市里已不多见,我拣了靠窗的一张坐定,窗外溪流潺潺,更有迷蒙的雨,觉得此情此景该有酒。就叫店里切了盘猪头肉,煮一碗豆腐汤,外加一瓶从近邻杂货店买来的竹叶青,自酌自饮起来。

  不一会,那中年妇人带了一位背着大布袋茶叶的白叟上楼来。那白叟把口袋放下,没说话就抓了一把,回头走到这屋子的一个角落里,翻开搁在那里的煤气炉,又在周围缸里盛了一壶水,烧煮起来,水很快就滚了。他又取了两个饭碗,走到我桌边,把手里的茶叶放在一只碗里,倒下滚开的水,把碗里浮起的泡沫倾倒在另一只碗里,然后再加水冲泡。

  最终他拿起汤匙,在碗里舀了一匙,自己品味一下,点点头笑笑,把汤匙放在另一只清水的碗里,洗了洗交给我。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注视着我。我喝了一口,也点点头向他浅笑。接着他对我愉快地大声笑起来。似乎像自己发明的创作,现已引起他人共识那样愉快地笑着。

  我请那位白叟在对面坐下来,他用浓浊的乡土腔调,向我说明他袋里茶叶制造的进程。趁便又向袋里抓了一把,送到我手里,让我放在嘴边轻轻地吹,然后再细细地闻,一阵淡淡的幽香跟着飘散开来。

  我笑着指着杯中绿里带黄的竹叶青,碗里的茶,说真香真香,这茶和酒相同香。说着说着,我为那白叟酌上一盅酒,他一饮而尽,我又为他酌上一盅。咱们喝着茶,饮着酒,他渐渐地向我叙说这儿的旧时势,我竟忘了买茶,他也忘了卖茶,只像一双久别又重逢的忘年朋友,不停地谈论着。再也不论窗外暮色已在溪流奔腾声里升起,还有那山风吹斜的细雨。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2020 爱博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561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