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分量、信号传输方式和星上温控体系等技能方面,均超过了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这关于其时没有核算机,也没有高端制作设备的我国航天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成果。
眼前的这本笔记本记载了50多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热控体系的诞生进程,上面的笔迹整齐美丽,而这些鳞次栉比的数据和公式,即便是现在放在核算机里,都要慎重再慎重才不会犯错。而侯增祺老人和老一辈航天人却用笔和算盘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算”出了“东方红一号”。
没有核算机,就用算盘;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侯增祺和记者说,卫星外表闪闪发光并不单单是为了“看得见”,还由于要剧变热控的功能。它需要将卫星外表的铝进行亮光阳极化,得到一个对太阳光吸收和反射比最佳的状况。而这项技能,在其时基本上没有条件可以支撑。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东方红一号”仍旧走出了我国人自己的航天路,也奠定了自给自足、艰苦奋斗的航天精力。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度到40度左右,而这一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日,仍旧可以很好的满意大多数的卫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