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举行汶川地震一周年应急救援演练

来源:爱博平台    发布时间:2025-07-02 16:42:07
产品详情

  2009年5月8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举行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应急救援演练。这是海淀区首次举行大规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也是北京市首次系统来进行的多科目大规模的区级级别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海淀区内的地震地质构造复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口孙河断裂经过该区,西南邻靠永定河断裂,此外,区内还有两条小断裂带。从历史上看,海淀区是北京城八区中唯一发生过6.0级以上地震的地区。1730年(清朝雍正八年)9月30日,海淀曾发生了6.5级地震,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5月8日上午9时30分,随着现场总指挥海淀区副区长穆鹏宣布海淀区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应急救援演练开始,凤凰岭地区同时“遭遇”里氏5.9级破坏性假想“地震”,阵阵沉闷的轰隆声响起,顷刻间LED视频上出现了房倒屋塌、人群惊慌四处逃散的画面。

  现场副总指挥、海淀区地震局局长郑国强迅速向现场总指挥报告地震三要素和震情,请求立即启动《北京市海淀区地震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总指挥批准并指令区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立即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情况万分危急,灾情就是命令!”区卫生局、北京联通二区电话局、区消防支队、区民政局等10多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启动各自的地震应急预案,派出应急小分队携带专业设备乘车启程赶赴“地震灾区”。

  “人命关天,救人第一”。在震灾废墟现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的优选方法。避震的幸存者们及时开展邻里自救互救是减轻人员受伤或死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他们在第一时间自发组织起来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灾民撤出废墟、有序疏散,并及时对受伤的民众进行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人工呼吸”等简单的救治,一名灾民头部受伤出血,被两名志愿者搀扶到空旷的场地进行简单包扎;一名灾民腿部受伤出血,被两名志愿者搀扶到空旷场地,进行简单包扎;一名灾民腰部受伤,被4名志愿者抬到空旷场地,接着转送到应急医疗站。及时开展自救互救,为抢救危重伤员争取了救命的黄金时间。

  抢救时间越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联的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因在地震中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可完全获得生命的。

  地震发生后,专业搜救对于挽救生命特别的重要。北京市消防局119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调派海淀区消防支队双榆树、采石路两个特勤中队的云梯车、抢险救援车、破拆车、照明车,并携带搜救犬赶赴现场展开救援。救援队人员、器材和装备到达现场后,指挥员立即集合全体队员介绍情况、明确任务、进行分工,并根据现场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消防员组成侦察小组,携带雷达生命探测仪、蛇眼生命探测仪进入废墟中进行侦察搜救,同时对灾害现场做必要的处理,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现在队员正在实施现场搜索,地震现场一般会用3种方式来进行搜索,分别是人工搜索、犬搜索和仪器搜索。

  人工搜索一般会用呼喊、敲击的方式,对废墟进行仔细的搜索,以便与有意识的幸存者取得联系,从而定位幸存者。搜索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有“一字形”搜索方法、旋转式搜索方法等。

  搜索犬正在1、2号区域展开搜索。在地震灾区,搜索犬是一支重要的搜索力量,它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性好、搜索范围广、效率高等特点。犬搜索是利用搜索犬灵敏的嗅觉,对地震灾害现场中被掩埋于废墟中的幸存者进行搜索确认的一种有效搜索手段,在现代救援中发挥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搜索组正在利用雷达生命探索测仪在5号区域展开搜索,这种雷达生命探测仪能够穿透墙体,发现幸存者后在13秒钟内自动报警,在空旷地域,25米之内都不难发现幸存者,可以穿透40厘米的砖墙,在现场搜索中效果明显。

  在演练现场,2号区域楼房结构全部坍塌,幸存者被压埋在错落的楼板下面,空间十分狭小,这是地震现场建筑物倒塌的一种常见形式。营救队员用液压支撑对不稳定的楼板进行支撑,清理障碍物,迅速靠近幸存者。

  现在队员正在利用支撑杆对倒塌的楼顶进行安全支撑,用气垫顶升叠落的楼板,气垫顶升是救援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救援手段。它能通过狭小的缝隙,利用抬升重物创造空间。

  搜救救治安置是搜救人员密不可分的几个环节。区公共委所属的医院管理服务中心的医疗救护车赶到“地震灾害”现场,医护人员根据伤员的伤势开展有效救治。3名医疗队员进入废墟内部,对幸存者进行安抚和简易地处理后,用脊椎板将幸存者救出。

  救援人员正从废墟中将一名伤员救出,该伤员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地为他做双人心肺复苏术。同时医护人员为1名脑外伤的伤员包扎止血,为上肢骨折和小腿骨折的伤员进行现场包扎止血,夹板固定和搬运。

  在震区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搭建了临时医疗救护站,医护人员正在为120转运来的伤员进行连续治疗,对轻伤者做消毒、止血、包扎和药物医治,对重伤者实施紧急救治,进行心电、血压、血氧等监测,随时观察伤情的变化,保证静脉通道畅通。

  随着最后一名幸存者的成功营救,搜救人员将该区域的5名被压埋人员全部救出,救援队完成了在现场的救援任务。经反复搜索,确认在废墟内再没有幸存者存在的可能后,指挥员即下达撤收器材的命令。

  城市生命线工程是维护城市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城市发展的命脉。强烈地震发生时,除了引起房屋倒塌并破坏各种设施、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疫情等多种次生灾害。及时修复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做好灾后次生灾害的预防和处置,是减轻地震灾害、迅速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的关键。

  这次“地震”造成了可怕的火灾,震灾现场浓烟滚滚,烈火熊熊。消防队员佩带空气呼吸器,携带灭火器材进入火场,利用水枪对大火进行扑救,同时对临近的可燃物进行冷却保护,防止火势蔓延。后方供水车辆迅速占领周边的消火栓,组成两条供水线确保建筑物内消防员灭火用水量的充足。总攻开始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外部水罐车利用车载水炮对建筑物实施外攻灭火,建筑物内部的消防员利用水枪对燃烧物采取内功近战,内外夹击迅速扑灭了大火。

  地震使灾区通讯设备遭到破坏,造成灾区通信信号中断,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为了迅速恢复灾区通讯,北京联通二区电话局的应急通讯车迅速赶到受灾现场。抢修队员已紧急启动卫星通信天线系统,经过实施调试、天线对星和频率调整等环节,开通了GSM通信网络,首先恢复了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以及各支救援队伍的重要通信业务,接着在地面紧急铺设临时光缆,迅速接通部分光纤,恢复灾区的部分通信。经过光缆布放、熔接、测试等一系列紧张的工作,光缆抢修完毕,灾区的通信基本恢复。

  同时,现场还对地震造成的危化库房垮塌、部分道路局部塌陷、大灾之后防大疫以及社会治安混乱等状况做了演练。

  演练闭幕式上,海淀区区长林抚生就逐步提升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最后,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领导对此次演练进行讲评。

  至此,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应急救援演练画上了圆满句号。

友情链接: 百度
Copyright 2020 爱博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56139号-1